在几年前,由于运营商商业利益的考量,SIM卡作为一个通信核心身份认证实体一直是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标配,SIM卡英文称为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中文全称:客户身份识别模块,近些年手机卡从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和iPhone发布的Nano SIM卡,在iPhone公司的引领下,SIM卡的体积越来越小,但是无论多小,空间的占用和使用上捆绑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eSIM卡即将到来,势不可挡!手机SIM卡即将成为历史! eSIM卡要来了——sim卡插槽 如今,全球科技发展一日千里,NB-IOT来了,智能穿戴设备来了,智能家居来了,下一代物联网、智能可穿戴等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机设计对轻薄的强烈诉求,让eSIM卡技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eSIM卡不同于普通SIM卡的是,eSIM卡会直接嵌入在设备中,通过预定好的程序来进行运营商验证,让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并希望其能够快速落地商用。毫无疑问,新的eSIM技术如果想要落地,电信运营商是难以绕过去的门槛。就目前市场现状看来,运营商对eSIM卡这种具备物理实体的SIM卡技术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SoftSIM。这让eSIM卡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的可能。 eSIM卡要来了 就在2017年7月5日,第二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在京召开,各行业专家和厂商代表全面探讨eSIM卡从技术到产业生态的演进历程与创新变革。本次会议聚焦运营商eSIM物联网平台建设、部署,关注eSIM产业发展困境与机遇,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驱动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落地,争取早日共享万物互联新生态。eSIM卡能够改变现有SIM给硬件带来的许多问题,因此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会带来消费电子方面的革命,因此GSMA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相关标准的指定工作,eSIM卡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电子化的SIM卡,对于有人认为的eSIM卡的出现,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切换运营商的说法,是对eSIM卡本质的误解,现在的手机已经能够随意的切换运营商,而eSIM卡并没有改变这种本质。 远程配置成为eSIM卡的最本质特征,用于省掉了线下的操作环节,并成为下一代物联网的核心配置。 运营商布局,终端厂商跟进。 中国移动在最近的2017CES Asia上,中国移动举办了“小模大智,和你连接未来”发布会,推出了一款目前全球尺寸最小eSIM NB-IOT通信模组M5310,这也成为了此次的一大热点。除此之外,中国移动还展示了智能单车锁、智能车载后视镜以及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等产品。其中中国移动也推出了物联网卡用于未来的物联网计划,也是为发展做铺垫。当然,中国联通也是国内最积极参与eSIM卡标准制定和产业进步的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市场部、技术部、研究院大力合作,与国际主流运营商同步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中国联通在国内率先完成企业标准制定,并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大会还特别对eSIM技术解决方案商和优秀创新企业进行了表彰,捷德、果通、英飞凌、魅族科技、意法半导体等企业分别获得行业突出贡献奖、优秀技术方案和创新产品技术奖。通过树立行业榜样,传播行业中坚力量,助推行业的落地和发展。从名单上看,只有一家手机厂商入选,那就是魅族科技,在本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上,魅族Flyme通讯凭借着基于TEE的SoftSIM实现的国际流量业务,一举斩获两项大奖——创新产品奖以及优秀技术方案奖。这家手机厂商在业内一向走在最前面,号称国产智能手机始祖,当年的M8手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的标杆,近期发布的PRO7是否会带eSIM卡还仍是一个未知数。魅族在行动了,小米还会远吗? 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新旧事物交替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已经习惯了迎来送往。曾经躺赚的企业再也没有所谓的绝对安全了,运营商或许该正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价值,在新兴领域的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应潮流方得始终。自由切换运营商eSIM卡来了,手机不用再开槽,手机以软件的形式来实现虚拟网络的实现,可以实现为手机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手机产品设计得更加轻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