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维网

手机光学防抖效果:良药还是噱头

zhoufude 2015-7-6 11:43


  时间倒回到1994年,尼康推出了全世界首款支持光学防抖技术的相机:NIKON Zoom 700 VR QD,紧随其后的自然是佳能,在一年后推出了一款具有光线防抖功能的镜头。使用价值颇高的这项技术最终为多数相机厂家所用,一直发展到现在,甚至已经为手机这一“兼职”拍照的设备所用。

  在相机上,防抖的效果可以提升几档光圈值,所以实际上,光学防抖镜组是一种为了确保慢快门效果的,相对廉价的实现方式,毕竟如果是相机镜头,F2和F4光圈差得价格可不少。

  不过当下用在智能手机中的光学防抖镜组却显得血统高贵了不少。在手机镜头模组小,光圈无法放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暗光环境下的曝光和噪点控制,使用光学防抖保证慢快门画面的稳定也就成了唯一的办法。

  早在2007年,LG就曾经推出过一款使用光学防抖镜组的手机:LG Viewty。外观看来,它似乎更应该看作是一款能打电话的相机。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也只能如此。


  真正意义上实现光学防抖的手机是在2012年才出现,Lumia 920,这款由诺基亚打造的“末代旗舰”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当年只能塞到相机镜头中的浮动镜组也可以用在手机当中。

  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寻求突破点的智能手机们找到了目标,开启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国内国际厂商都开始推出搭载光学防抖镜组的智能手机,希望能够在手机拍照重要性日渐攀升的现在,给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体验,当然了,主要针对弱光环境下的拍照效果。

  那么微缩在小小手机镜头中的光学防抖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正式进入测试环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光线防抖镜组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块会活动的镜片保持光线正确落在cmos上。


  光学防抖镜组基本原理

  当然了,镜片怎么动,动多少,需要镜头内的陀螺仪侦测移动,然后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立即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来决定的。算法如何,影响着防抖的效果如何。与此同时,传感器有一个感受范围,一般手抖的情况属于中等振幅、低频率的震动,元件可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如果是小振幅、高频率的震动,元件识别后再处理会有一定延迟,或者反应过激,使画面变得模糊。这一点也影响到了后面笔者所做的实验。

  如上文所述,在无法恒定抖动幅度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计算平均数来界定防抖的效果,那么接下来是实验的具体步骤:

  1.将各个手机的拍照模式设为手动,快门速度固定为1/4秒,手持各机进行拍摄。同一距离下每款手机拍摄50张样张,最后甄别成片率。

  2.开启自动模式,在弱光下触发每款手机快门速度的极限值,同样手持保证相同距离拍摄样张50张。

  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项测试主要用来判断各个手机防抖的效果如何。由于三星S6手动模式并不支持调整快门,所以该项测试S6没有参与。


  结果很明显,LG G4和华为P8处在同一个档次,出片率接近三成。其他三款手机则相形见绌。

  进行第二项测试的原因是希望看到正常情况下使用手机的成片率,在这里对镜组本身的防抖效果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考验。


  这样看来几款手机的出片率都在7~8成,而在出片率相近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慢自然证明防抖效果越好。考虑到S6以1/7s的快门速度拿下了与小米Note,金立E8和nubia Z9相同的出片率,总的趋势还是与上面一项测试结果相符:G4,P8以及S6效果更好。

  从上面的测试可以看到,防抖效果排个座次自然是没有问题,各家厂商的技术实力也可见一斑。但在笔者看来,拍摄静物出片率达到70~80%的一众手机们所采用的防抖镜组,对用户来说并没有“直戳痛点”的效果:拍物?笔者也算是练就一双“铁手”,普通用户拍摄的话更容易拍糊。拍人?对方稍稍一动整个画面可就悲剧了。

  由此,光学防抖镜组可以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炭。在高端旗舰手机中,它是一个让人感觉到花钱更值的附加值。而在防抖效果其实没那么好的手机当中,这也只是一个噱头罢了。但技术终归还会进步。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来自: 互联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乔金忠 2015-7-7 16:57
要始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可参与评论
返回顶部
附近
店铺
微信扫码查看附近店铺
维修
报价
扫码查看手机版报价
信号元
件查询
点位图 AI维修
助手



芯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