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已经诞生,但其相关业务的真正落地,亟待“面签”制度的突破。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正面临这一难题。已开业的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品,其贷款发放至客户绑定的其他银行卡账户,这不免有些尴尬。 5月24日的五道口金融论坛上,蚂蚁金服与央行的相关人士也就此展开了讨论。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远程开户就不安全,这个道理肯定会被挑战。”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则坦言,“未来什么时候这个(指对远程开户)顾虑能够打消,我自己没有把握。” 网络银行们试图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远程业务。微众银行的首笔业务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贷款发放给一位货车司机;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也公开演示过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实现远程支付。 银行翘首以盼,央行如何看待?樊爽文在论坛上坦率指出,对远程开户的有效性仍存在疑虑。他指出,远程开户应标准先行,包括普适性的工业标准,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金融行业标准。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放开远程开户,这很难打消监管的疑虑。“如果标准建立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监管就能放心很多。” 微众银行行长曹彤曾指出,从事互联网金融实践,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对客户身份识别这一技术问题,如果各金融机构不能识别,是否应该有第三方,或者公安部门开放电子身份认证?或者某家银行识别之后再对社会开放,变成一项公共的基础设施?“我们跟监管合作推动这个行业的规则、标准非常重要。”陈龙说。 据此前财新报道,微众银行向监管部门提供的“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检测报告”,实际为安防产品检测报告,针对对象是可控区域的可控人群中的人脸识别,目前还不能用于作为远程开设银行账户的依据。微众银行的这份用于安防类的检测报告拒测率(即拒绝识别率)达到30%,目前误识率还很高。 而陈龙则表示,蚂蚁金服也跟公安部做过一个检测,看了1000个样本,正确通过率是998个,“有两个没有通过,但是没有错”。但他并未明确,这一标准是否与微众银行检测的标准一致。 樊爽文指出,自2000年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发布之后,逐步建立了银行账户实名体系,这为其他金融企业、其他社会活动打下了重要基础,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就通过绑定银行账户实现开户。 账户实名制是央行要求落实“面签”的核心。“银行帐户实名必须继续得到保障,至于有什么样新技术替代原来柜台面签,值得讨论。”樊爽文指出,“不能因为在柜台开户有瑕疵,就能证明远程刷脸开户有效。” 根据央行的有关开户规定,落实实名制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本人意愿的真实体现;第二,与本人合法身份证件的名称一致;第三,身份证件是真实的。“视频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有多高?有无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权威认证?怎么防范造假?”一位相关监管人士表示。(见财新周刊2015年第3期“网络银行上坐”)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在论坛上也表示,在金融领域,仅依赖于生物识别技术现在还不是很成熟,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再叠加其他的因素,包括和数字证书的结合,这样既可以保证身份的真实性,而且还可以保证交易抗抵赖和私密性。 “什么叫更安全?这值得商榷。”陈龙认为,从各个角度看,未来安全性最高的不一定是面签的方式,远程开户确实还有一个过程,但“远程开户不安全”这一观点在未来会越来越被挑战。 财新记者获悉,今年1月初,央行曾召集了对远程开户有所研究的业务人员,初步讨论远程开户的可能性,基本思路是在业界充分讨论之后进行试点,逐步完善之后再形成一个基本制度。 这份有关银行远程开户的框架性意见,将统一把传统银行和网上银行远程开立账户的方式都称为远程开户,并对原有电子账户进行新的界定,不仅限于网上开户,还包括通过设备终端等开户。 按照央行的初步设想,有望在广东和浙江两个省的用户先开展基于网络身份证的远程开户试点。“但目前在哪儿试点还没最后定,监管对此比较谨慎,毕竟开户属于一系列金融服务的重大基础,脱离了柜台面签可能会有一些风险,怎么试点、局限在什么范围内、如何实现还没最后明确。”一位央行权威人士对此表示。 据财新记者了解,网络身份证属于内嵌至在柜台开的实体银行卡中,并非理想的远程开户形式。近期,多位网络银行的高管对财新记者表示,仍希望央行能够让远程开户这一制度“先试先行”。 “对于开户问题,我们是慎之又慎的。”樊爽文指出,开户是金融的核心和基础问题,也是反洗钱、打击违反犯罪活动很基础的工作,希望社会各界理解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