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手机触觉回馈的需要是什么?在我看来,人们对于手机触觉回馈技术的需要主要有两层次,依次是提醒以及效果模拟。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毫无疑问,提醒功能是触觉回馈技术中最为基础的,也是现在手机的必备功能。当手机来电话时,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听到声音提醒,而此时,只要手机打开震动,便不会漏接电话。 相比提醒功能,效果模拟则对技术的要求高出很多,但能给用户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可观。例如iPhone手机的固态home 键,该按键本身是没有键程的,但通过触觉引擎Taptic Engine却可以模拟出十分逼真的按键感受。 在我们近百年的经历中,早已习惯按下按键那种“咔哒“触感 现在大部分手机键盘按压是没有触觉反馈的,但透过一个实验人们发现,拥有触摸反馈的键盘,其输入速度和正确率比单纯利用视觉或声音反馈的键盘高10%以上。不难想象,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按键几乎就是我们操纵设备的主流途径,在我们近百年的经历中,早已习惯按下按键那种“咔哒“触感,然而如今手机随着大屏时代到来,仅仅模拟了按键的视觉特征,却没有模拟感觉特征,那么人们会有多别扭?!我们现在适应手机没有按键反馈的操作方式,只是因为我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通过触觉反馈引擎,手机还能模拟时钟拨盘的细微震动,心脏跳动,在某些游戏中甚至还能模拟开枪射击等震动效果提升游戏体验。然而这些使用在手机上还都比较初级,小众而且体验不佳。其实还有很多脑洞大开的使用只是限于当今的技术高度而没有与世人见面。 CES大展上,Tanvas在平板上展示的不一样面料触感模拟技术 例如在去年的CES大展上,一个名叫Tanvas的专门从事触觉反馈研究的厂商就展示了在一款平板上的创新使用。在这款平板的屏幕上,显示着不一样形状的纹理,当我们用手指划过不一样的纹理时,便能够感受到这种纹理独特的触感回馈。 试想一下,如果触觉回馈技术能够做到模仿出各种材质的表面触感,那么我们以后逛淘宝时,便不仅只能看到我们想要的衣服,甚至还能动手摸一摸面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异地恋跟女友视频聊天的时候,不再只是对着屏幕尬聊傻笑,还能摸一摸对方嫩滑的脸蛋和小手,岂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现在,市面上90%以上的手机采用的都是传统ERM马达,也就是偏心转子震动器。它模拟一个点击的触觉反馈动作,需要耗时100到200毫秒,如果需要快速重复点击,这种马达就会产生显著的迟滞感。并且这种马达很难体现出震动的强弱,所以震动反馈体验十分不理想,搭载这种马达的手机一般只能满足用户对于震动提醒功能的需要。 Taptic Engine仅需要一个周期就能快速启停 针对ERM马达所出现的问题,业界才研究出了线性马达(LRA)。这种马达可以产生带有方向的震动,并且从静止到最大震动幅度的时间相比传统转子马达要快速非常多。我们以苹果的Taptic Engine为例,一般手机转子振动马达达到满负荷需要至少10次振动,而Taptic Engine仅需要一个周期就能快速启停,并且完成一次基础震动所耗时间仅为10ms。为什么说是基础震动,因为这个震动器能根据需要调整震动的幅度,从而带来强度不一样的震动感受。 线性马达与转子马达震动震动波形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从体验上来讲,传统震动器模拟一次按键的震动反馈,手机会发出短暂的“嗡”声,震动感受就像在筛糠, 质量越差的震动器,这种感受越显著。而采用线性震动器的手机,当我们按下虚拟按键,手机会有十分短促的震动,相似按键按下的感觉,而当手离开虚拟按键,机器又会以一个更加轻微的震动给出反馈,这便是模拟了键帽按下以及反弹的所有过程,甚至将两个行程不一样的震动感受也反馈出来,十分逼真,能给人一种实打实按下去的踏实感。 在我们的拆解中看到的魅族mEngine马达 通过线性震动器优良的震动性能,现在手机的震动回馈不仅限于按键触觉模拟,还能模拟出人类心脏的跳动,以及拨动时间转盘时,每经过一个刻度而引起的机械振动。像前不久魅族发布的15系列手机,就采用了mEngine震动马达(线性振动器)。 从几代iPhone线性振动器的演进可以看出体积越来越大,带来的触觉反馈体验也越来越好 为了获得极佳的触觉反馈感受,手机厂商还再不断增加触觉引擎的体积。因为体积越大,内部震动质子的行程就越大,能够带来的震动感受也就越显著,从而便能模拟出更多且更逼真的触觉感受。 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出色视听感官体验的技术层出不穷,但为何触觉反馈的技术发展却如此艰难?原因或许是因为触觉本身就比视觉和听觉更复杂,难以模拟。 触觉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动觉,用来感受力和力矩,例如感知物体的形状,重量和硬度。另一个是触觉,用来感受震动,温度,切向力等,从而反映出物体的纹理,粗糙度,温度等。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原因都是同时对人类的触觉产生影响,让我们对手中的物体产生认知。然而现在的手机触觉反馈技术,仅仅只能够对震动进行模拟,这显然对于触觉反馈来说十分不够。 实现触觉反馈的高端仪器(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再来看看业界十分先进的触觉反馈终端设备,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体积庞大,而且结构复杂显然不是手机所能搭载的了的。除了技术不成熟研究难度大,生态匮乏也是手机触觉回馈技术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当今手机只有苹果从系统底层对触觉回馈进行了优化,使得在很多方面让用户都拥有了真实的触感,但即便如此,绝大部分App也没有对此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导致我们能够体验这一技术的环境很稀薄。 成本高昂是现在震动回馈技术难以普及的另一大难题。根据业界知情人士爆料,智能手机普通的转子振动器成本一般在30-50美分左右,而一颗普通的线性震动器成本则达到2到3美元,而苹果的Taptic Engine触觉回馈引擎的成本更是高达10美元之多,价格差距达到十多倍! iPhone 8 Plus底部一大半的空间都给了这颗Taptic Engine 最后一个影响触觉回馈技术在手机终端普及的一个原因就是空间占用问题。从前文我们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发展,提供触觉回馈的硬件体积越来越大,由于较大的体积会占用电池的宝贵空间,所以势必会影响手机的电池续航表现。iPhone 8 PLUS的电池容量就仅有2691mAH。 关于未来发展:随着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淘汰实体按键已经成了时间问题,这给触觉回馈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为实打实的按键体验才是人们最自然的操作方式。并且脱离了实体按键,手机的密封防水性能也会更好。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触觉的复杂性,手机的触觉回馈技术很难给人们带来完全接近真实的触觉体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凭借现有的触觉回馈硬件,手机厂商乃至APP厂商可以深度挖掘的触觉回馈体验非常多,但现在实际使用的很有限。至于触觉回馈未来的发展未来,我认为不应该仅停留在一些基础的提醒,和功能的锦上添花,而是通过更加逼真的触觉回馈技术搞定现在还不能实现的用户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