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争抢富士康:诱发IT巨头西进
半年后,全球2/3的iPad,都将是成都制造。 明后年,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可能出自重庆。 一场改写全球IT业版图的巨变,正在中国西南部发生。那个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正像一个四面看台的足球赛场,那颗在万众瞩目下滚动的球,是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两个奋力拼抢的球员,是两个成长中的城市巨人——成都和重庆。 角逐进入白热化,比分在不断改写。成都这边,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已于10月下旬投产,170万余平方米成都厂房将在明年全部建成, 50条iPad生产线,年产4200万台,超过深圳龙华厂区3000万台的产能。 重庆那边。早在5月19日,富士康在重庆的产品外销基地已完工,重庆将在明后年形成年产1亿台笔记本电脑的规模,占据全球1/3产能。 精彩激烈的赛事,引来全球“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呼应。英特尔、宏碁、戴尔、惠普、德州电器、联想、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在富士康布局成都、重庆的牵动下,世界IT产业掀起前所未有的西进大潮。 “成渝之争”所体现的,是中国内陆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这一点包括台湾在内的周边经济体均望尘莫及。”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陈添枝评价说。 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更断言,我国沿海持续20多年的加工贸易模式,将因IT产业开放格局而全面改写。 争抢富士康的“成渝速度” 成都、重庆两地双雄竞逐,成为诱发此次IT业西进的契机。 今年初,富士康身陷“十连跳”风波。受工资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富士康于9月份出现订单违约危机,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鸿海未来10数年营业额成长幅度,将由年均30%降为15%。 郭台铭受困之际,成都、重庆竞相出手,力邀富士康西进。 5月26日,四川省政府与鸿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成立。厂房动工是7月25日,郭台铭提出的条件很苛刻:要求3个月内建成几十万平方米的厂房,半年内厂房达到170万余平方米;厂房要建在综合保税区内;项目开工,2万名工人就要到位;项目用地4平方公里,另需10余平方公里做生活配套。 结果,成都展示的竞争力让郭台铭大吃一惊:签约4个月后,9月30日,16万平方米厂房建成,2万名工人已到位;9月25日, iPad生产线安装,10月18日即调试完毕并进行了出口通关测试,第一批苹果iPad运往美国,预计圣诞前,可启动近一半生产线。 重庆在效率上也毫不示弱。富士康在重庆的外销基地,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完成了签约、立项和奠基。 成渝速度救了郭台铭的场,使得富士康的处境在短短两个月内得到扭转,其最大代工品牌苹果iPad平板电脑产量,由每月100多万台提升至四季度的300万台,发货时间由36个小时缩短至24小时,今年圣诞供货这一关已基本度过。 一盘越下越精彩的棋 “救场”之战,只是一场厚积薄发的“总决赛”。事实上,成渝两地争夺富士康这盘棋,早在数年前就已落子。 2007年底,刘奇葆转任四川省委书记,其时重庆与成都同时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刘奇葆意识到,缺乏产业带动的城乡统筹,容易导致城市化外延的破碎式发展和农民的聚居返贫。为此,他上任后的首务,便是把富士康招进成都,以形成对全省的产业辐射。 在刘奇葆邀请下,郭台铭2008年5月访问四川。随后,鸿海代表来蓉洽谈投资。约见洽谈的时间是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双方正在休息室等待,忽然间山摇地动,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暂时打断了富士康落户的步伐。 趁四川忙于灾后重建的关口,重庆后来居上,用另一张牌把郭台铭拉了过来。 当时,黄奇帆做了个估测:未来两年,全球笔记本电脑消费将新增1.6亿台。重庆的目标是吸引其中的8000万台产能落户。 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确保IT整机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诚如是,则对整机厂商而言,上游进项物流将接近零成本,整体物流成本可望与沿海打平,加上西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重庆的竞争力就能发挥出来。 靠着“整机+零部件”这张牌,黄奇帆稳步出拳。先是在2008年12月,把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惠普拉到重庆落户。重庆对惠普承诺,如果在三年内,零部件生产无法实现80%本地化,由此产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庆政府全额补贴。 虽如此,惠普仍持谨慎态度,笔记本电脑整机产量号称4000万台,实际上首批下线仅400万台。这种情形下,说服“代工之王”富士康跟进,就成为产业配套的关键。 2009年2月9日,黄奇帆亲往台湾,向郭台铭施展纵横之术。黄称,惠普在重庆有4000万台订单,如果富士康过来,可以既做零部件,也做整机。 作为世界最大的IT零部件厂商,富士康每年可做5000万台整机的零部件。但此时笔记本电脑整机市场,已由广达、英业达等台湾整机厂商瓜分完毕,鸿海不得其门而入。对郭而言,黄奇帆的到来,恰如一场及时雨。 于是,2009年8月4日,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在重庆签约,惠普正式下单4000万台整机。 广达电脑整机订单,40%来自惠普,富士康承接惠普2000万台整机订单,带来的战略冲击,让整机厂商坐不住了。去年底今年初,英业达、广达先后和重庆签约,建造千万台产能笔记本电脑工厂。 “上千亿的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都只用了一两个月。”黄奇帆高兴地说。在重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家打破了持续十多年的分工格局,都既做整机又做零部件,重庆政府则居中协调。 黄奇帆透露,重庆政府跟三家达成特别条款:英业达把重庆作为其全球第二个基地,广达把重庆作为其第三基地。重庆80%零部件本地化的时间表,也由三年之内提前到两年之内。 重庆的斩获,对四川触动不小。从2009年6月开始,成都全力提速与富士康的谈判进程。当年10月,郭台铭与成都签订10亿美元大单,拟投资LED液晶电视、液晶模组、LED背光模组等面板生产线,和重庆基地形成上下游配套。 “那次签约,终端产品只有电视机,这远远不够,而且电视机也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郑莉说,因此领导下决心,必须拿下富士康的王牌产品,就是最火的iPad、Iphone。 彼时,成都的区域政策优势逊色于重庆。2008年上半年,成渝同时向国务院递交方案。是年底,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率先获批。而成都只获批一个保税物流中心;今年2月,10.3平方公里的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再次获批,两地政策距离进一步拉大。 成都急了,加快追赶。重庆的西永综保区从申报到获批历时半年;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从申报到今年10月18日获批,三个月搞定。 在给富士康土地时,成都出手更大方,在原来2.6平方公里基础上,专门把富士康南片区并进来,整合为4.68平方公里。 重庆同时引进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个“冤家”,局面固然壮观,但也恰好给了成都游说的空间。知情人士透露,有四川领导对郭台铭说,重庆太挤了,你们过来吧。 为了满足IT业订单出口所要求的快速供货,成渝两地各出奇招,打起一场缩短物流时长的比拼战。 成都这边,2009年底开通了直飞欧洲的全货机航线,采用载重量110吨的波音B747全货机执行,一周3班,并可根据项目的需求增加航班次数。这很符合苹果轻便手机的需求。 成都到兰州铁路修成后,成都与欧亚大路桥接通,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只需17天。而现在从上海走海运到阿姆斯特丹,需要23天。 重庆不甘雌伏。5月19日,铁道部确保渝深快速集装箱“五定”班列开通,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至深圳盐田港站的运输时间,由原来的106个小时缩减到53个小时,比长三角至欧洲的海运时间还短数小时,形成了电脑整机物流优势。 鸿海10月19日公告的赴大陆投资案显示,在争夺富士康中,成都似乎暂时领先半个身位:成都鸿富锦平板计算机厂产能扩充四倍,加码投资达8000万美元,主要针对第二代iPad;而重庆部分新设富骏厂,专攻路由器、交换机等,只加码1500万美元。 知识产权驱动 以富士康为基点,成渝之争,正在刷新全球IT业格局。今年下半年,成都先后引入全球第二大笔记本代工厂仁宝,以及世界最大电路基板制造商华科等;重庆先后引入全球最大笔记本电池生产商新普、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厂商宏碁,加上400家零部件配套厂商汇集,两地“整机+配套”IT产业链条成型,将迫近2万亿产值。 “我们注意到,富士康这次西进,带来的是最好技术,最核心专利。”日前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知识产权与城市发展市长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说,所以,成渝成功导入IT业,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驱动。 在台湾,鸿海已被看作“技术之王”,目前拥有专利1万多项。一直以来,鸿海集中大陆生产的主要是连接器板块,属劳动密集范畴,这部分专利比例一度占集团的94%,2009年底已下降到24%。相反,新兴行业如精密光学、无线通信、LED、平面显示、纳米技术等则大幅抬升。 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台湾由于不能单独与东亚各国签订自贸协定,处在“围三阙一”的不利大势之中。当局考虑到的唯一自保手段,就是维持技术连结,以守住其在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地位。 相较于制造技术,发展进阶的制程技术不受关税差异化或其它租税差别待遇影响,因此,台湾当局一直宣扬“研发在台湾、制造在大陆”,试图重新建构类似1960年代直接出口美日欧盟的架构,鸿海的本土技术,成了其“科技台湾”的王牌。 然而,脱离中国大陆制造基地,另外开辟对美日欧盟直接出口通道,即便强大如鸿海,在今日也已力不从心。因此,郭台铭虽频频呼应协助台湾科技转型,但多数至今依然是纸上工程。 这一切,和富士康在成渝IT圈的大手笔加码投资形成鲜明对比,舆论认为,这得益于大陆方面对郭台铭呼吁知识产权保护的良性回应。今年4月,台湾地区领导人萧万长透露,经过双方努力,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特别把保护智慧财产权纳入。 此前,早在ECFA研讨阶段,郭台铭就一再呼吁知识产权是台湾最重要的财产,两岸电子业如能双边合作,可谓双赢;如维持现状,则是双输。 在此背景下,“郭台铭西进和成渝IT圈的速成,可视作风向标。”陈添枝认为,长期以来,台湾只将自己定位为美日与大陆科技链接的“中间商”,如今这种架构,因富士康而面临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