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维网

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晨洋宝贝 2017-8-26 13:38


  从去年开始,Google、亚马逊、iPhone纷纷开始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到今年BAT全面进步人工智能,百度更是宣告 All-in 人工智能,无处不透露着,大佬们已经将人工智能作为未来一个最重要的方向了。


  但是,“乱局”的背后,大佬们手里都拿着什么牌呢?后面智能音箱又将怎么发展?今天我们听听王飞来跟我们分享下。

  下文转载自PingWest品玩:


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去年,我和同事在体验HTC Vive(虚拟现实)的时候,边试边骂街,心里非常激动。

  当时我们想给科技产品拟一个“卧槽指数”,意思是在试用哪个科技产品的时候,骂街次数最多的产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当时HTC Vive的卧槽指数非常高,同事甚至在不少小Demo的时候都全程骂到尾——“卧槽,还有这种操作”的卧槽。

  今年,我看一些媒体测评任天堂的新掌机Swtich和《塞尔达传说 荒野之息》,也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词汇,可以理解为“时间新鲜度”,意思是当你在体验一款产品,越体验越发现打开了新大陆,并且深陷其中……那么它的时间新鲜度也就越高,即你长时间运用之后越发现离不开它了。

  我觉得只要“卧槽指数”够高,“时间新鲜度”也够高,一个数码产品可能就成了一大半了。

  说实话,今天我在写各种智能音箱技术、产品、体验的稿子的时候,其实很像是去年我写VR(虚拟现实)时的感受——“卧槽,卧槽,卧槽”、“买买买”……
可以肯定地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和人工智能公司都试图在智能音箱这个品类上一展身手,而这一“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硬件产品,也确实远比“PPT人工智能”来的靠谱。

  但智能音箱,真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到位了,就能火起来的产品么?
  音箱的智能和“时间新鲜度”,受制于可以绑定多少智能电器……
  巨头的闯入迅速给音箱市场升温。

2017年1月:百度联合小鱼在家发布搭载了DuerOS的视频对讲机器人;
2017年6月:腾讯联合数字家圆发布搭载了小微的“亲见H2”;
2017年7月:阿里推出搭载了AliGenie人机交互系统的“天猫精灵X1”。

  巨头公司和音箱制造厂商纷纷卡位音箱,更多的是体现争夺智能家居入口、以及背后大数据的决心。

  但即使是在两年就开始布局的叮咚音箱、三年前就启动创业的Rokid,如今在智能音箱的C端赛道上都做得不够好,原因并不在于音箱本身。


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对于传统音箱的历史遗留故障;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家庭环境与智能音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场景元素并不充分,自然不能形成刚需。

  与音箱的音质、识别准确度等自身素质无关,智能音箱的“时间新鲜度”取决于你家里有多少可连接的智能电器。只有当家庭中拥有足够多的智能设备,智能音箱“语音控制”的核心功能才能起到作用。

  买不买智能音箱这个故障,从“音箱做的好不好”变成了“消费者已有多少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能不能连接”,以及“能不能完成更好的体验”的故障。这与大多数智能音箱生产厂商极力炫耀和想要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故障。大部分的普通人家里,没有这么多可扩展的边际产品。而即便是有足够多智能硬件的“极客之家”也面临一个“站队”的故障:我买了天猫精灵,连不上京东智能的空调;我买了叮咚音箱,连不上阿里智能的加湿器;我买了亲见H2,连不上小米的电灯。过去3年中智能家居领域军阀混战的局面,尚且可以用“在一个手机上装一堆控制App”来搞定。但厂商总不可能让用户在家里买一堆智能音箱。而反过来说,想用一个单价千元左右的智能音箱来约束用户“只能买某个平台合作的家电”,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中国智能音箱的“技能”永远只能停留在听歌、听相声、听天气预报这种不痛不痒没有利益纠葛的领域上。

  西方的火,不一定是东方的火

  2014年11月,智能音箱的“祖师爷”亚马逊的Echo正式发布。你能看到如今这么多的智能音箱、BAT的厮杀,基本上都是源于这款产品。


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2014年的Echo更多的还是专注在音箱上,让人很难发现它是一个家庭场景的入口,更别提有多少“卧槽指数”了;2017年的Echo摇身一边成为了一个语音为基础的平台,根据报道,它开放出来的技能已经超过10000种。

  或许,终究是看穿了Jeff Bezos的诡计,在Echo发布两年后,搭载Google Assistant的Google Home正式面市。

  至今不到三年时间,Echo的数量接近1000万台。根据市场咨询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报告,美国智能音箱用户约70.6%是亚马逊用户,Google只占了23.8%。正是亚马逊上演的这场音箱的奇袭,点燃了正寻求新增长点的中国消费电子品市场。

  但很大意义上,中国音箱市场的火热并不仅仅是因为Echo的出现。2017年iPhoneWWDC上,iPhone正式推出了音箱产品HomePod,这款产品主打音质,并未过多的强调人工智能以及语音助手。

  “iPhone这样定义产品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对话音箱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但如果它是iPhone的一个音箱产品,而且主打传统的‘音质’概念,可能才能引起更多消费者的注意。”一位音箱产业的人士说。

  其实他讲得是一个自然逻辑的故障——从本来就有“买音箱”的习惯,到“有一台音箱”,最后习惯用语音和音箱对话,这是亚马逊以及海外市场做音箱的逻辑。
但这和目前在中国市场强调人工智能的产品不同——在中国,人们很少有隔几年买一台音箱的习惯,更是很少有时间去关心智能音箱;况且人工智能是一个晦涩的技术,中文语音的技术本身还存在着一些故障。

  换言之,西方世界对于音箱没有“卧槽”般的惊讶,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智能音箱源自于对传统音箱这一品类的自然延伸。而中国市场,用人工智能为音箱包装一个概念,强行给不需要音箱的用户塞一个音箱,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了。海外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就出过一份报告——今年将会有200万台智能音箱进入中国市场,但比起美国的1400万台还是较逊色。我们也用极光大数据跑了一份国内市场主流智能音箱数据报告,来体现目前智能音箱用户占有率的故障:


智能音箱最后的下场,可能跟智能手表差不多


  由于所有智能音箱都需要在初始化时与手机App相连,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的安装量侧面观察出智能音箱的出货水平。从上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智能音箱产品的排名与音箱发布的时间有直接关系,产品排名和app发布时间有很大关系,但两年前发布并持续推出新品的叮咚音箱(App名为“智能音箱”)的攒机量也仅9万左右。

  尽管这一数字并不完全代表销量,但从数量级来模糊判断智能音箱在过去两年里整体的普及度甚至没有智能手表高。智能音箱在消费级市场,目前还没有起量。

  但,究竟要熬要多久?

  “巨头闯入实际上好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这样的产品存在”、“目前能够实现的功能还有限,我们会继续打磨边界”、“功能会随着产品升级越来越完善”、“要有点耐心等待这个市场的爆发……”这几乎是采访每家音箱公司在“如何看待中国音箱市场不温不火”的故障时的答复。音箱企业主和市场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市场要等到智能音箱市场爆发,可能还是要到明后年再看。

  PingWest品玩也统计到,尽管BAT平台全部都在布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音箱,但目前为止,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在10款左右。

  要知道,消费者从来不会为技术付费。这一年,AI技术的增长无非最终是要落到消费硬件上,有更多的硬件用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为产品付费,产品公司为技术付费,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环。

  在市场还没起量、消费者对于智能音箱还没有特殊概念、巨头介入市场教育消费者的前期,“熬下去”可能是每家音箱企业、制造商能给出的唯一答案。当然“熬下去”无非是需要有钱撑下去——或是继续融资抬高估值,或是开源节流,用以继续打磨产品的体验,继续拓展音箱在家庭场景的应用,直到音箱市场的爆发,消费者认可。但高估值、低销量、不能变现这些故障是否能承载不知道到何时才能火的音箱市场内大量涌入的资本、公司、产品以及创业者?不可确定的因素实在太多,熬到最后的结果不得而知。

  那些年,最后熬成泡沫的产品……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来自: 今日头条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附近
店铺
微信扫码查看附近店铺
维修
报价
扫码查看手机版报价
信号元
件查询
点位图 AI维修
助手



芯片搜索